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 |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 |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 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
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期中《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法律规定反映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原则相结合 |
C.封建等级壁垒森严 |
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 |
《宋会要辑稿子·职官》解释某一官职时说:“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材料中的“贰宰相”的正式名称是( )
A.同平章事 | B.参知政事 |
C.三司使 | D.御史大夫 |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政治体制和不同的政治结构,但是在古代中国却拥有完全相同的政治理念。请问完全相同的政治理念是指(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组成有皇帝、中书、门下、尚书省。门下省掌监察,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令,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尚书省是具体负责执行的机构,材料中构建的中央行政体制(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
C.皇帝受到约束,是我国古代的民主 | D.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
唐初,突厥贵族对内地不断侵扰。假如你是那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作战计划,接下来你会( )
A.交皇帝裁定 | B.交门下省审议 | C.交兵部出兵 | D.交内阁处理 |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 B.分化地方权力 |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 B.分化地方权力 |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
《山阴志》 |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
② |
《临安志》 |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
③ |
《四明志》 |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
④ |
《绍兴志》 |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