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
A.察举制 | B.封国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维护了社会公平 | B.有利于专制统治 |
C.促进了文化融合 | D.加强了民族团结 |
《隋书• 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说明( )
A.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 | B.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
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 D.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江南修筑一项水利工程,当时的运作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
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C.减少决策失误 |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皇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战国的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 | B.才—孝廉—门第—绩 |
C.才—门第—绩—孝廉 | D.孝廉—绩—才—门第 |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皇权不断加强 |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