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
历代封建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 B.丞相、参知政事 |
C.太尉、军机处 | D.郡县、行省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龙生龙,凤生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
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
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 是( )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