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
B.相权逐渐加强 |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
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郡县数 时期 |
西汉 |
三国 |
西晋 |
隋朝 |
唐前期 |
苏南浙江 |
会稽郡北部31县 |
4郡50县 |
5郡70县 |
7郡43县 |
13州74县 |
江西 |
豫章郡18县 |
4郡51县 |
6郡58县 |
7郡19县 |
7州34县 |
福建 |
会稽郡南部1县 |
1郡9县 |
2郡14县 |
1郡5县 |
5州28县 |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汉代太学有如现在的国立大学,这里面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这里挑选。材料表明汉代太学毕业考试的突出特点是其成绩( )
A.与官员选拔挂钩 |
B.与平时操行考核结合 |
C.体现教考分离制 |
D.以“科”来划分等级 |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
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
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
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