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②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汉武帝的“推恩令”在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
A.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 B.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
C.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 D.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 B.宋朝设参知政事 |
C.明朝设置内阁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会是
A.尚书省 | B.参知政事 | C.枢密院 | D.军机处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经过隋唐两百多年的发展( )
A.宗法制仍然根深蒂固 | B.科举制对削弱门阀无能为力 |
C.门阀势力被证明不可动摇 | D.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 |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 B.设“三衙”,收精兵 |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有可能是
A.汉朝人 | B.唐朝人 | C.宋朝人 | D.清朝人 |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 B.监察地方官吏 |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 D.监督三公九卿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及中国某制度时说:“人类的想象无论多丰富,也很难设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在中国,智者决定一切,而且他们都是通过这一制度证明他们能够胜任他们的官职、不负众望。”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魏晋南北朝至两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经历了萌芽、完善、成熟的演变历程。其中宋代
A.三省的职能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 | B.尚书省掌管六部,是中央最高执行机构 |
C.三省的最高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 D.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得到加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