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
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
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
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 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
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 D.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 |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最近,北京大学出台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八股取士制 |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 )
A.加强君主专制 |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
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
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⑤④ | C.①③②④⑤ | D.③①④②⑤ |
如图,下面是一幅元代的政治制度政权结构图,其中的划横线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丞相 | B.宣政院 | C.军机处 | D.理藩院 |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表明这这个机构
A.有权否决皇帝的命令 | B.具有最高决策权 |
C.可以否决皇帝命令的草案 | D.代行皇帝的职权 |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这种变化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C.提高“三公”的权力 | D.防止腐败 |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科举制度 | B.世卿世禄制度 | C.征辟制度 | D.军功爵制度 |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 )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
C.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