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度 | B.刺史制度 | C.郡国并行制度 | D.郡县制 |
朝鲜有一种制度,始于985年,至1894年止,存在了900多年。朝鲜的这种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 )
A.察举制 | B.科举制 | C.监察制 | D.均田制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 B.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上的有效制衡 | D.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 |
《史记·赵世家》曾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以习骑射”。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根据上文和所学,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
A.现代的裤子可能源于胡服 | B.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创造 |
C.民族融合影响服饰的变化 | D.汉人的服饰完全被胡人异化 |
师古曰:“……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该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西周 | B.秦朝 | C.汉朝 | D.唐朝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③元朝开创的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①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诸港口中,又以广州为集散地。前往西洋(东南亚、印度〕的商船,先由中国其他各小港口集中广州,作最后一次饮水食粮补充,然后出发。由西洋到中国的商船,也先到广州,再北上其他港口。为了处理这些商船的停泊供应,以及商品贸易和人员管理,中国政府在广州设立一个机构,名“市舶司”,首长称“市舶司使”,由广州地方首长兼任。这种情况,最早可出现于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的实行 |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C.科举制度的创立 |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三省六部制 | B.科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察举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