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也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移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故阁臣无不惴惴俱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来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许多人物在此过程中为维护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表格中所列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历史人物的理由及史实。

人物
理由及史实

秦始皇
 

汉武帝刘彻
 

宋太祖赵匡胤
 

(2)宋太祖在解决地方分权的同时,也使北宋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试加以论证。
(3)要想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你会怎么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

图1

图2
(1)图1反映了西汉初年政治体制存在什么问题?西汉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政治形势,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历史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
(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
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
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
五日,呕血而死。
请回答:
(1)材料中,周亚夫“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分
(2)依据材料,由表及里的分析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从材料看,廷尉又是什么官职?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景帝之子汉武帝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辽的哪一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元朝统一的意义,用史实说明“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元朝制度、政策的角度分析元朝统治的得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二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 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一《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来源:2009年4月江苏南京市二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看下面问题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2)隋唐之前的历代王朝采取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再结合科举制度从隋唐产生和明清衰落的史实,评价其历史作用。
(3)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的学校教育制度。简要叙述清末新教育制度是怎样兴起和取代科举制的。

来源:2009年4月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调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汉书》还指出:“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结合史实,比较秦和汉实施的统治政策。其实施效果如何?从中你有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答题: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来源:2010高三模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2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藩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
材料3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材料3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3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来源:2010高三模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