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A.秦朝 | B.两汉 | C.魏晋南北朝 | D.唐宋 |
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北宋与辽 | B.北宋与金 |
C.北宋与西夏 | D.南宋与金 |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
科举制度选拔的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 ( )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 B.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 |
C.是十分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 D.不利于政局稳定 |
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
C.君主专制的加强 | 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此处利玛窦主要指的是古代的( )
A.科举制 | B.郡县制 | C.君主制 | D.行省制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各时期反贪斗争的经验,无疑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此做法( )
①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
②实质是以法外的酷烈手段对付贪残之吏
③激化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④造成社会局势动荡和社会的离心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
② |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
③ |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④ |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唐太宗、康熙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出现这一局面共同的因素是
A.开放国度礼待外宾 | B.崇儒尊孔延揽汉族文士 |
C.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 D.经营边疆册封藏族首领 |
根据所学知识,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 B.唐代扬州 | C.宋代扬州 | D.元代顺宁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