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的行省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一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反映元代行省( )
①是中央常设机构
②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
③拥有行政和军事等事权
④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据此可推断宋设枢密院( )
①是沿袭唐朝和五代制度
②与中书共同掌管文武之事
③分割了宰相权力
④不利于加强皇权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制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C.相对公平公正 |
D.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
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
下图是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皇权一分为三 |
B.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C.加强了中央集权 |
D.扩大了宰相的权力 |
中国古代官吏的产生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
①秦设御史大夫 ②唐设三省六部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 ④清设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③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西南夷”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
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
C.元代宣政院有效管辖了藏族地区 |
D.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云:“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从社会学的角度主要反映了
A.唐代有了明确的时尚观念 | B.唐代服饰多姿多彩的特点 |
C.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 | D.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摧残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材料对赃官的处置说明中国古代
A.法律体系严明而残酷 | B.注重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
C.惩赃官维护集权统治 | D.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