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吴晗认为:“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相权的牵制 ②谏议制度的影响 ③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④监察制度的影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 B.西汉刺史制度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
A.改变了欧美选官制度 | B.带来社会公正与公平 |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
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材料中“空前之世局面”指的是( )
A.秦汉时期 | B.魏晋南北朝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元时期 |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行政管理 | B.访贫问苦 | C.监察官吏 | D.缉捕侦查 |
唐朝中央某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门下省 | D.御史台 |
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 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A.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 B.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
C.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