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贾谊在上汉文帝《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
A.实行“推恩令” |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 |
C.削弱地方势力 |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较全面反映北宋防止分裂割据原因的一项是( )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 |
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
A.皇帝制度 | B.三公九卿制度 |
C.郡县制度 | D.刺史制度 |
比较下列两幅图,两种制度从阶级本质上看区别在于( )
A.左图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右图反映了美国的民主 |
B.左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右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
C.左图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左图的官员都是任命的,右图的官员都是民选的 |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
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 B.激化了社会矛盾 |
C.打破了世袭特权 | 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 |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
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
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