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 B.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C.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C.完善科举制 | D.制定《唐律》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 B.世卿世禄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 | B.②①③ | C.①③② | D.②③①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这段话应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元史》载某一机构的职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该机构应是:
A.宣政院 | B.吏部 |
C.中书省 | D.行省 |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A.汉代 | B.唐朝 | C.宋初 | D.元朝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 B.等待朝廷察举 |
C.投笔从戎戍边 | D.投作官吏幕僚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
A.枢密院 | B.中书省 | C.三司 | D.内阁 |
“西汉的州郡只是督(监)察单位,刺史权位不如郡守。但东汉州郡大增,刺史统割属部,位同方伯。”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两汉时期都重视监察制度 |
B.两汉时期的监察职能未能发挥 |
C.东汉时期刺史权位低于郡守 |
D.东汉刺史逐渐失去监察作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