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州郡只是督(监)察单位,刺史权位不如郡守。但东汉州郡大增,刺史统割属部,位同方伯。”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两汉时期都重视监察制度 |
B.两汉时期的监察职能未能发挥 |
C.东汉时期刺史权位低于郡守 |
D.东汉刺史逐渐失去监察作用 |
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纵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2009年岁末,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对曹操的评价再次成为热点。鲁迅早在《而已集》中就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下列各项中,不能为鲁迅这一说法提供佐证的是
A.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B.曹操实行屯田制,对经济的恢复有重大贡献 |
C.曹操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有很大贡献 |
D.曹操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重大胜利 ②同西域各族发展友好关系
③设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县 ④解除北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自宋代以后,古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复出现,元明清三朝维持了长达600余年的统一,其主要原因有
①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②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化 ④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描写江浙地区百姓的悠闲生活。下列有关江浙地区历史变迁,正确的表述是
A.元朝实行行省制,浙江是其中的行省之一 |
B.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基本在浙江 |
C.《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标志浙江近代化的开始 |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首先诞生在江浙一带 |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一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学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10分)
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度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只有张良出身名门,“韩相之子也”。萧何、曹参等人属于小官僚,其他的如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等人“皆白徒”,樊哙当时只是屠夫而已。但是后来,这些人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
A.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
C.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