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采取过的举措。分析这些举措不能保持持久威慑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用什么原则实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了当时美国哪些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确定先祖庙号并供奉于太庙,是皇家对祖先的最高敬意。刘邦之父未能获得庙号进入太庙,《旧唐书》对此分析说:“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之庙,百世不迁。……汉以高皇帝(刘邦)为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也。”根据材料,刘邦之父未获得庙号是因为( )
A.刘邦称帝时他已经死亡 | B.刘邦与父亲关系不和睦 |
C.他没有参与西汉政权的建立 | D.他是比太祖更加尊贵的太上皇 |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陆游诗《纵笔》:“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同学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 |
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 |
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以证明行省制度源头在宋代 |
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统治经验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简要进程
阶段 |
演变 |
萌芽于战国 |
(1)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2)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建立于秦朝 |
(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巩固于西汉 |
(1)实行刺史制度 (2)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完善于隋唐 |
(1)实行三省六部制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3)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
加强于北宋 |
(1)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立更戍法;建立禁军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新发展于元朝 |
(1)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行省制度 |
空前强化于明清 |
(1)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等 (2)清朝前期:设南书房 |
衰败于晚清 |
(1)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沦丧 (2)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曲折历程
阶级(或政党) |
探索活动 |
农民阶级 |
《资政新篇》主张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 |
资产阶级 |
(1)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但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2)民主共和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
中国共产党 |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代统治者在哪些领域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的特点,并对这一时期的探索结果作简要评析。(6分)
据《西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据材料推断该“国朝”是( )
A.秦朝 | B.西汉 | C.唐朝 | D.清朝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唐朝实行的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C.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 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史学家翦伯赞《题昭君墓》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诗中的“昭君”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
B.汉武帝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
C.“昭君出塞”反映出西汉初期国力较弱 |
D.诗人肯定了汉代“和亲”的积极意义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