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这一宣布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B.直接促成了两岸的通航和通商 |
C.提出了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设想 | D.意味着统一祖国的方针调整 |
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
“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这不能反映
A.海峡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 B.两岸统一的障碍已消除 |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
2013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 |
B.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C.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
“雄风乍展阴霾扫,喜电欣传瘴雾收。闻道香江回祖国,合携瓶钵作春游。百年奇耻今朝雪,十亿神州气象新。”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诗词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 B.“文革”结束 |
C.改革开放 | D.香港回归 |
一学者在其文章中提到:“它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不仅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能够证明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这一学者文中的“模式”是指
A.一国两制 | B.改革开放 |
C.科教兴国 | D.三民主义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B.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
下面图片是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两者都有很大地方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
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地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海峡两岸
A.由对峙走向全面合作 | B.民间交流得以加强 |
C.都认同“一国两制” | D.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国共两党为实现第三次合作而提出的基本方针 |
B.它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
C.港、澳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
D.它标志着中国顺利完成了统一大业 |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
B.台湾人民思念大陆的亲人 |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
时间 |
政策 |
名称 |
1947年5月 |
设立民族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1980年3月 |
设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 |
1997年7月 |
设立特别行政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