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
A.奉行“一边倒”方针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 D.支持不结盟运动 |
西方曾有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此次“印度支那会议”
A.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
B.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
D.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中国政府签署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说:“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的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表明
A.中国最终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B.社会主义运动已不再适应新的政治生态 |
C.中国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实效 |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
20世纪80年代,一外国记者提问李鹏总理:本届政治局中有许多都是留苏学生,这种构成会不会对中国外交的倾向性产生影响。总理回答:照记者的逻辑,我们现在大量青年人在美国学习,将来的领导层是不是就要形成一个“亲美派”。这一回答说明了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无敌国外交 |
C.美苏两国均不是中国的盟友国 | D.两极格局下没有中间道路选择 |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互不干涉内政 |
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 | 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 |
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中国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头羊 | B.各国普遍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和平共处原则不适用于中美关系 | D.新中国外交政策出现调整的苗头 |
中国与非洲自古就有往来。而近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非关系则是中国与非洲获得独立主权后才出现的。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革开放以前,中非关系的主要战略结合点为
A.政治革命共识 | B.合作发展的共识 |
C.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 | D.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中美关系正常化 |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
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政策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倡导多边外交新模式 | D.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图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下图所示可以用来研究( )
A.国民革命时期的中苏关系 |
B.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社会 |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 |
D.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