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8月,中埃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年9月,中国售往缅甸的钢材、生丝、棉纱、玻璃、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物资到达仰光。
1956年5月,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年6月,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1956年至1957年间无偿给予柬埔寨价值800万英镑的援助。
1957年7月,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年7月,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100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1959年初两国建交。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经贸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原因。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材料二: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为什么材料一却反映美国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2)材料二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橱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和意义 |
1961年 |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
1965年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最大发展变化所形成的认识和推断。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历史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费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爱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材科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标志性事件以及“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请就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做出你的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材料二1954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I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概括材料中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
(2)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阐述的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 B.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 D.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著名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1919年 |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与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进行辩论 |
1920年 |
出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 |
1921年 |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参与山东问题谈判;提出关税自主案等 |
1931年 |
九一八事变后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对日外交交涉 |
1937年 |
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
1939年 |
于国联理事会发表演说,呼吁制止日机在华滥炸暴行,理事会通过援华法案 |
1945年 |
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
1947年 |
指责雅尔塔密约,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
1957年 |
当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2)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两个事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材料三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材料一、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材料二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第二种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
——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体现了哪种心态?请用相关内容说明。
材料三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 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 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