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1)基于上述认识,美国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发表上述讲话的背景。(3分)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方略具有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材料三 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与当时怎样的世界格局有关?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3)材料三中,胡锦涛强调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这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和平是恐怖(核武器)生产出来的健壮的孩子.
材料二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式武器(核武器)如何“改变了国际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的贡献。(6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2、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3)请据材料一归纳该材料的观点,并用这个观点来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5)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主要靠公民社会力量还是国家政府力量,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材料二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第二种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
——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体现了哪种心态?请用相关内容说明。
材料三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
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读图2,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期的三个外交成就
(2)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指出图中建交最高峰时期的关键性事件并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自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
——中新网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材料三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4)阅读材料三,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l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妁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件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
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