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芙乐尔号”                              井冈山会师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轮回。201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的甲午年先后多次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四年( 1834),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广总督卢坤闻知,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第一个甲午年时中国对外关系的状态?
(2)梁启超曾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这一“甲午年”评价的合理性。
材料二: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宪法颁布于哪一年?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该宪法序言所体现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二战后期,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必须缴纳资金以建立这一基石,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材料二  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演说
在朝鲜入侵韩国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20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                                                   
——美国·教科书名:《世界历史》(第五版)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根据材料下列回答:
(1)材料一中怀特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50年代中国政府在北面、东面、南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各自取得的效果。
(3)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美、西欧、苏联三方的经济角度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礼,是国家友谊和礼节的象征。……在政治生活中,送礼与收礼都是一门极高超的艺术。送得恰到好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锦上添花;送得不好,轻则破坏气氛,重则传达错误的政治信息,引发两国矛盾。从本质上来说,国家领导人之间送礼,是一门政治学。
共和国主席首次出访活动,发生于1949年12月——1950年3月,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出国访问,这也是毛泽东首次“出国送礼”。
作为共和国首任主席,毛泽东为这次访问苏联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考虑到带什么样的礼品。这次访问,毛泽东带的礼品相当特别,简直就是给邻居送土特产。据公开的资料,当时准备的蔬菜、水果部分,是毛泽东亲自提议的,他知道苏联缺少新鲜水果、蔬菜,特别提早打电报给山东,请山东预备最佳的。
国礼送这些“家常菜”,这在一些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以今天的标准更是“寒酸”,但在当时,这份国礼透出了浓浓的“人情味”。
195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国家齐聚苏联,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当时,由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前往祝贺。为了这次出国庆祝活动,中国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礼物。
这次中国送给苏联的国礼共10份,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如,至今都是国礼重要选择的字画,出现其中,《岱宗旭日》《松柏长青》便是其中两幅国画,还有“象牙雕刻北海全景”“清代青花瓷器”等。还制作了27件苏联援建中国建设项目的模型送给“老大哥”。这些国礼当时在莫斯科公开展出,引起轰动。
——摘自《国礼政治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两次给苏联送“国礼”所包含的政治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后两个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厉史与理论反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原因。(2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2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4年
44
10
2
4
60
73﹪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表2: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四: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4分)
(2) 材料二表l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4分)
(3) 材料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4) 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
(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2)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3)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恰当的进行论述。
要求:选定一个角度;充分使用材料;论证逻辑清晰。
示例: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哪些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外交活动?
(4)材料四、五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