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
D.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
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
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
下示材料为某次国际会议后发布的公报(部分),据此推断此次会议为( )
A.万隆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巴黎和会 | D.雅尔塔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 )
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 |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
下列对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
B.它只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 |
C.已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
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确立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实行无敌国外交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