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义革命最大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1900—1901年
英国德国
等八国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 新华社东京2001年5月17日电:东京文部科学省16日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日本右翼势力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请回答:
(1)列举近代以来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举4例)
(2)列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举4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艘)
军舰总位(万吨)
飞机
(架)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战305)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请将图照片加以分类,并填写在下表中。

类别
图序号
屈辱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
 

(3)图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还有哪些突出成就?请再举两例。
(4)图7⑤所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的哪一事件?
(5)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意见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社会历史观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 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请回答。
(1)结合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情况完成下表。

条约名称
签约时间
有关战争名称
签约国家
《南京条约》
1842年
 
 
《马关条约》
1895年
 
日本
《辛丑条约》
1901年
 
外国公使团

(2)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侵华有两大特点——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哪两条规定分别体现了上述两个特点?分别指出这两条规定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缺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这些都是铁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简述材料一中三个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哪一条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