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和第三次会是什么事情呢?
A.周公确立分封制、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 B.分封制的确立、1911年辛亥革命 |
C.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D.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 B.新民主主义国家 | C.资本主义国家 | D.社会主义国家 |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今后我们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
A.以讨论新中国的成立为主题 |
B.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表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 |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 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材料二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材料三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四 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今(2015年1月1日)已召开第十二届。
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 至今(2015年1月1日)已召开第十二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郡县制度、科举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椐据材料三,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围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
![]() |
![]() |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革命的领导阶级、主要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②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经济成份产生
③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A.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
B.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
C.讨论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的问题 |
D.讨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问题 |
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
A.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 |
B.战略决战的胜利 |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1)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请概述“沉沦”和“上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