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会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根据各地条件,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我国土地政策与材料最相似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 |
B.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C.建国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D.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 )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 B.社会制度的变革 |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 D.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
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 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
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提出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 |
B.中共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C.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D.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
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
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
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 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 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 |
D.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 |
下面是1978年-1984年间中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元)的增长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说明
A.人民公社体制仍有积极作用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得到推广 |
D.生产责任制保证了粮食丰收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 )
A.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 |
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
C.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图中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