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时代原因是
年份 |
流动农民工总数 |
1985-1990年 |
2118万 |
1992-2000年 |
12900万 |
2008年 |
14041万 |
A.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 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D.农村人多地少引起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
C.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
D.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0世纪50年代 |
B.喊口号挣工分──20世纪60年代 |
C.万元户、暴发户──20世纪70年代 |
D.伊妹儿──20世纪9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此正确认识有
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84年10月,有两个在80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
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
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