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 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
材料三 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的内容包括( )
A.决定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 | B.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
国民经济比例(%)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1960 |
21.8 |
26.1 |
52.1 |
材料二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年份 |
GDP相对构成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28.20 |
47.9 |
23.9 |
1995 |
19.9 |
47.2 |
32.9 |
2006 |
11.7 |
48.9 |
39.4 |
(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5~1959 |
4.4 |
39 |
56.6 |
1965~1969 |
3 |
37.2 |
59.8 |
1980~1984 |
2.6 |
32.8 |
64.6 |
1999 |
1.6 |
24,7 |
73.7 |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 B.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C.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 D.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下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 |
—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至十七大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以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②④① | D.②③①④ |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②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 ④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1979年某地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该地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