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l~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6年12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登载文章说:“在世界工业产品的出口及不同产品的代求预测中,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格局:中国说话时,世界都在倾听。”这不能表明                  (   )

A.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吸引力 B.经济全球化不能没有中国的参加
C.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票证(图8)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仅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之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工业、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前期,许多干部纷纷下海创市场,这与党的什么政策有关
A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作首要任务
C 对外开放
D 建立股份制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号,它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它倾注了人们的心血,凝聚了人们的希望,浓缩了人们的情绪。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节目——国庆,自然把呼喊口号作为国民感性宣泄的重要渠道。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每年国庆的口号都会有所变化。下列国庆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迅速解放台湾西藏和一切尚未解放的地方!
②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③决心超额完成今年一千二百万吨钢的任务!
④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好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的阿曼德·哈默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友谊。……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材料二 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订购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酒桶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材料三  1979年5月,81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列宁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的原因。
(2)材料二中罗斯福为什么解除禁酒令?罗斯福的这种做法与当时的苏联有何相似之处?
(3)在材料三中,中国与哈默签署经济合作协议说明了什么?在对外经济上列宁提出租让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列宁相比邓小平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有何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哈默一生成功经商给我们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请回答:(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的“全球化”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则幽默故事说:里根、叶利钦、邓小平三人开着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资本主义”,另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社会主义”,里根毫不犹豫地往资本主义疾驰而去,叶利钦稍一迟疑,紧跟里根而去。邓小平跳下车,将两块路牌对换了一下,然后跳上车也紧随着两人而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准确的是

A.里根坚持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变
B.叶利钦的改革导致苏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里根、叶利钦、邓小平的选择本质上相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