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
A.1978年 | B.1985年 | C.1991年 | D.1993年 |
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① 国有企业改革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③ 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 ④ 国家加强管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部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活动主要有利于( )
A.保障私营经济合法地位 |
B.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
C.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D.搭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 1年。”其中,1 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 | B.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
经济学家任仲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飞跃……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这一论述表明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
B.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 |
C.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D.计划经济已不适应中国现实需要 |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 |
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
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开展 |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一位著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由此看出该学者认为“这个思想”
A.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
B.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终形成 |
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