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波澜壮阔,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原因。
(2)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曾面临过哪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是如何应对的?
(3)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解体。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度道路的探索?简要分析其解体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材料二 人口的压力使得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如衰老、事故)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堕胎、节育、谋杀和同性恋)。他还认为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可以促使人口增长。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马寅初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指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同时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打乱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的倒闭和裁员浪潮揭开序幕,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一些内陆省份现在面临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到2010年,虽然珠三角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用工荒”,但是内陆省份依然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并谈谈你对人口增长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内陆省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给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2)“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指出城市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4)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三,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阶段,概括巴西和中国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相似之处(6分)。简述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表 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但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是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并指出图与表的内在关系。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趋向?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引自《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年)》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二十一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时英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世界地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842―1860年和1957-1976年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的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2分)
(35分)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役主要来源于小农经济……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中国沿海成为列强入侵的基地和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打造蓝色经济就是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促进海洋、临港、涉海产业的大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维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我国打造蓝色经济与近代列强在利用中国海洋问题上有何本质区别?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75年出办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技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坚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日益加强。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
材料三
材料四 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中国),这些维系和调节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传统美德凸显出不同凡响的现代性。…… “和而不同”为人们提供了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体现人类共同智慧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提供了人类共同向往的世界和平图景。因此,“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论无为而治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之于中国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概括16-20世纪世界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具体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结合材料三两幅图片指出新时期中国如何学习西方的长处的。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的知识,说明“‘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5)综上,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底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有82家,网点2000多个,中介机构500多家;1992年起,建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批发市场以及交易所100多个,主要经营粮食、牲畜、食糖、蔬菜、金属、木材、石油、化工、机电、煤炭等大宗商品
材料五: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
(5)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复兴之路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列举“解放思想”的重要史实。
(2)列举“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3)通过“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站牌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发展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
(4)以“改革开放”中的一项举措为例进行剖析,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在目前中国之条件下,私有资本主义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得让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对工人阶级好处多,坏处少。
——1949年刘少奇在天津工商界的谈话
材料二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全市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5%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
材料三 计划经济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江泽民在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说“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资本主义在中国是否“存在和发展几十年”?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对私营工商业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五大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表格。
举办时间 |
举办国家 |
举办城市 |
名称 |
主题 |
1851年 |
英国 |
伦敦 |
万国工业博览会 |
无 |
1876年 |
美国 |
费城 |
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 |
无 |
1889年 |
法国 |
巴黎 |
法国第四届世博会 |
无 |
1933年 |
美国 |
芝加哥 |
芝加哥世博会 |
一个世纪的进步 |
1958年 |
比利时 |
布鲁塞尔 |
布鲁塞尔世博会 |
科学、文明和人性 |
1970年 |
日本 |
大阪 |
日本大阪世博会 |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
2010年 |
中国 |
上海 |
上海世博会 |
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 |
2012年 |
韩国 |
丽水 |
丽水专业世博会 |
自然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
2015年 |
意大利 |
|
米兰世博会 |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
(1)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中展出的最新产品与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相比,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2)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前后世博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简要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给我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