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其中“转换阶段”包括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初步建立市场经济  
③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④启动城市经济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年,他返回美国。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1分)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的举措?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材料中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
(3) 材料三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2分)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分)当时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美国罗斯福、奥巴马总统以及当前中国政府在应付严峻经济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
请考生在第28、29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 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阳、武昌均为古城,自隋代以来,形成两城夹江的双城机制。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70年),汉水出现大规模改道,汉阳被一分为二,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汉口是沟通长江、汉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枢纽,港阔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埠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运输潜力。其兴起之时,幼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封建经济的母体内孕育萌生。……汉正街是由最初的货物集散地发展而来的,后逐步形成万商云集,商品争流的“正街”(中心街道)。明清时期的的商人中间流传着这样几句话:“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材料二 谦祥益(衡记)绸布店是汉正街百年老店,衡记当家品牌统称三宝布或三蓝布,以质量始终如一而享有盛誉,是与当时舶来品“阴丹士林”布竞争的唯一对手。……他们看准市场特点,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宝蓝布”。他们独创的染色技术使染出的布,鲜亮不褪色。据说,当时日本人为了得到这项技术,想了很多办法都未能如愿。谦祥益绸布店谦和致祥,外地客到店,将购货单交柜即去办理另外事务,事后取货,从无差池。老汉口(人)有一句口头禅: “谦祥益的招牌--- 一言堂(无须还价,不分亲疏)”。谦祥益的店规被收集在《武汉市志·商业志》中,内容包括“克已恕人”、“按期付酬(员工薪水)”、“不准赌博、酗酒、抽鸦片”等,对武汉商界影响很大。据记载,1911年以后,其日均销售额约5000银元,最高时曾达1.6万银元;年销售额在150万一180万银元之间。其产品广受欢迎,当时有“没有谦祥益不出嫁”的说法。
材料三  1979年,全国工商局长齐聚北京,提出在打击投机倒把的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方便群众。同年,两次因“投机倒把”被定“罪”的郑举选,战战兢兢地摆起竹床卖起扣子,关闭多年的汉正街又开市了。郑选举后来回忆说:“那时人们都在讨论服装、雨伞算不算小商品!汉正街上首家经营自动伞的商户王仁昌,被工商部门没收的“超标小商品”和人们左右摇摆的讨论一样多。”更让人疑惑的是当时一家权威报刊发表了一篇颇具杀伤力的文章:《汉正街是社会主义吗?》,而《人民日报》则在1982年8月发表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评论员文章……
材料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5万人,繁忙的物流造成整个城市的交通不畅。再加上其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日益明显。群众强烈不满…… “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2010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投入400亿元实施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工程。汉正街将规划为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简称TBD),做到“四个转变”: 由个体户变企业;由批发市场变成现代商城;由现场、现金、现货的“老三现”变“新三现”,即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现代化的商贸一体和现代化的远程批发;汉正街文化由概念变实在的元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复原明清风貌。古老的汉正街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以更高的品质服务于全国民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汉正街兴起并繁荣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谦祥益经营管理的特点
(3)材料三中人们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中共领导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绕汉正街人的问题的?(8分)
(4)汉正街的搬迁改造体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观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1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广受垢病的国务院1987年9月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理》正式谢幕退场。当时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和下海商人都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受到打击。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A.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B.法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法律保障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发生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
(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1964~1980
1980~1989
增长率指数
城市数
增长幅度①
城市数
增长幅度②
②/①
大于200万
5
3.59
7
24.16
673
100-200万
8
10.95
8
25.41
232
50-100万
18
14.89
30
28.47
191
20万-50万
43
23.55
70
34.22
145
10万-20万
51
26.78
62
44.91
168
小于10万
42
38.10
46
70.39
185
平均
167
15.87
223
31.63
199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究竟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租让合同,把企业租给私人资本家,这些都是直接恢复资本主义……废除余粮收集制就意味着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完税后的剩余农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
——《列宁选集》第四卷
(1)据材料一,你如何评价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一个“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的特殊现象: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
——2010年5月《红旗文稿》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人“以苏联为师”“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美国“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3)据材料三,我们的“新事业”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选择经济发展道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图,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市场经济管理规范②现代企业制度建立③国有企业走向市场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