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提出、确立到完善,经历了比较长的过程。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
B.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原则 |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D.中共十五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 |
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指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已达0.473,明显超过联合国设定的0.4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解决这一局面的办法是通过“抽肥补瘦”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其目的是
A.体现平均主义理想 | B.国家对经济全面控制 |
C.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 D.加强社会保障功能 |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
观点 |
荀子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
彼特拉克 |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2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一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
1979 |
1980 |
1983 |
1985 |
1988 |
1992 |
2003 |
指数 |
24.9% |
30% |
40% |
50% |
60% |
63.2% |
73.8% |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 |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
B. |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
C. |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
D. |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 |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
B. |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
C. |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
D. |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
C.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
A.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胡佛经济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 |
C.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
D.美国 “新经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