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 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改变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进而改变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更好地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 “创新”具体是指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科学技术的创新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所指的开放地区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老师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文献,看到这样两篇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文章最可能发表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1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97年,在我国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5%以下,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底,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概括而言是指

A.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改革 B.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撩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的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方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B.明确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C.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