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
A.清朝封建统治 火药、枪炮 |
B.清朝封建统治 儒家传统礼仪文化 |
C.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
D.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校,该校于1879年列出课表,如图( )
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
留学时间 |
留学初衷 |
第一次 |
晚清的留学热潮 |
① |
第二次 |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② |
第三次 |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
科技救国 |
第四次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
③ |
第五次 |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
创业立业 |
A.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 D.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
C.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D.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从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求富自强 | B.中体西用 |
C.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 D.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
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
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A.管理上体现以洋为师的特点 |
B.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投向市场 |
D.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 |
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蔚然成风 |
B.官僚资本在中国开始出现 |
C.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有所变化 |
D.实业救国的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李鸿章认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下列符合此设想的洋务派活动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办京师同文馆 |
C.创办轮船招商局 | D.建设近代海军 |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
A.师夷制夷 | B.洋务运动 |
C.维新改良 | D.清末新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