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改编】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美轮船公司,采用多种手段想挤垮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筹措官款、增拨漕粮及水运官物等措施,使招商局转亏为盈,迫使外轮与招商局签订“齐价合同”。上述材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B.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
C.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加强了海上防御 |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
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 |
C.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
D.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 |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些杰出人物做了哪一方面的努力呢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B.宣传民主科学精神 |
C.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 D.建立君主立宪制 |
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此观点依据的史实可能是
A.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B.其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
D.当时的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堕落为洋人朝廷 |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主要是指( )
A.维护清朝统治 |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A.反对官员的贪腐 |
B.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
C.重视商品生产 |
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 |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 | 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 |
在谈及洋务运动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这里的“皮毛”指的是西方
A.教育制度 | B.政治制度 |
C.经济制度 | D.科学技术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 ②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④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 B.便于官府监管 |
C.带动民用工业 | D.临近销售市场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B.在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C.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比较少 | D.绝大部分的缫丝等轻工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