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
A.政治近代化 | B.经济近代化 |
C.军事近代化 | D.教育近代化 |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40年代状况 |
19世纪80年代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求富”的措施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C.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由于( )
A.首次触及并局部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
C.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
D.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的“裱糊”活动为( )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 B.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
C.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D.创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2014年的深圳举办了纪念“轮船招商局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活动,在下列论文中最为切题的是
A.《近代珠江三角洲的水事管理新格局》 |
B.《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性质和作用》 |
C.《晚清官督商办企业制度的流变与困境》 |
D.《试论一九四六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
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
(24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 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 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 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 以至此》)
丙: 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2分)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10分)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8分)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4分)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学堂制订的学员课程计划。据此判断这类学堂最早创立于
A.鸦片战争期间 | B.洋务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选自《殷海光文集》
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历史上一些国家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以西方先进工业国为榜样,进行经济转型的探索,请从材料二的图中选出这一类型的国家,并结合所学说明选择理由。
材料三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日本投降后,石景山炼铁厂由原国民党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战争时期,石景山钢铁厂野草丛生,设备陈旧,30年仅产生铁28.6万吨。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景山钢铁厂,该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1958年,国家投资2.4亿元人民币对石景山钢铁厂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结束了这里有铁无钢的历史。1979年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承包制改革,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从1995年首钢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10年首钢钢产量已达到3154万吨。三十年来,首钢累计上缴国家利税60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首钢集团的发展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
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