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数
年份 |
1903—1908 |
1913—1915 |
1916—1919 |
每年平均新注册的 工厂数 |
21.2家 |
41.3家 |
37家 |
材料二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买南阳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停炉者14家,其余4家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14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
1813 |
1820 |
1829 |
1833 |
1850 |
1861 |
台数 |
0.24 |
1.4 |
5.5 |
10 |
25 |
40 |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
1801 |
1831 |
1841 |
1851 |
1861 |
人口 |
111.7 |
190.7 |
223.9 |
268.5 |
322.7 |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
1841 |
1861 |
农业 |
22.3 |
18.8 |
工商运输业 |
48.5 |
55.7 |
其他 |
29.2 |
25.5 |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6分)
(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6分)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简述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朕(雍正帝)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结合所学分析其合理性。(6分)
(2)材料二中的“时势”是指什么?“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分析其危害。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观点一:有人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观点二:也有人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畸形。
(1)材料一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你的看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投资及拥有纱锭情况简表
企业类型 |
1913年开工纱锭数 |
1913年织布机数 |
1914年厂平均拥有纱锭数 |
外 商 |
338,900锭 |
1,986台 |
51,664锭 |
华 商 |
484,192锭 |
2,016台 |
23,686锭 |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省 区 |
直隶(含京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陕西 |
其他 各省 |
工厂数 |
455 |
15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5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兴起?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状况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俄国 |
美国 |
1902 |
264.4 |
97.8 |
171.3 |
246.2 |
27.0 |
1914 |
602.7 |
195.9 |
278.1 |
281.6 |
59.3 |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有什么变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提供的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
(3)造成材料四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他主要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
(2)请列举2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西方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事件。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大航海时代的OL >揭秘16世纪的中西贸易之路》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人民网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性质,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四家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兴办的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它们不仅给当时的上海人带去了最时髦的购物方式,还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百货业。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这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孙中山先生就对百货业特别有兴趣,他本人还购买过“先施”公司的股票。而四大百货的成功并不是一夜成就的神话。
【材料二】 (这些百货公司)男职员全部都穿“中山装”,女职员全部都穿蓝色的旗袍,全公司的职员都穿黑袜黑鞋,早上公司没开门,全部职员都进来了,限定一个门进来。所有的职员每个人都有一个胸牌,号码是“1”开头,你就在一层上班,是“2”你就在二层上班,所以那些管理员一进门就看你的号码,就知道你是在哪层上班。
【材料三】 四大公司对中国近代商业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1917年的上海,女子就业人员非常稀少。但是,先施公司却率先雇佣女店员。永安公司不仅紧随其后,还把出众的女店员,比如把销售康可令金笔的小姐当做明星一样来宣传和炒作。还经常在商场内组织职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材料四】 顾客至上、职员统一管理、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力量,这些是现今全世界通行的管理措施,而在半个所世纪前的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已经广泛实施了,它们就是四大百货公司屹立商场屡试不爽的法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四大百货传奇:实业救国时代的归侨梦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兴盛的主要原因。
(3)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缩影,但总体来看,近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是十分曲折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客观原因。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却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之目的,根源是什么?(4分)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10分) 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1) 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