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火车 | B.电车 | C.电报 | D.电话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 B.大众报业 | C.铁路交通业 | D.轮船航运业 |
2012年年末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杭州进入地铁时代,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交通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外来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比较迟缓
③中国近代造船业发端于辛亥革命
④牵引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A.高架铁路的建立 | B.水运事业的发展 |
C.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 D.化学工业的进步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咸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为中国之自设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由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①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是车辆行人一概左行 ②十字路口要慢行成为基本准则之一 ③上海租界内的交通流量日渐增大 ④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 )
A.当地已殖民地化 | B.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
C.教育成就显著 | D.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A.电话 | B.电报 | C.电视 | D.互联网 |
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