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历史上,这两条重要国际商路的开辟,都促进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 B.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C.亚、欧、美、非各洲文明的交流 | D.沿路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
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 )
A.河北省境内 | B.河南省境内 |
C.江西省境内 | D.陕西省境内 |
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
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
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
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A.青瓷 | B.唐三彩 |
C.粉彩瓷器 | D.釉下彩绘 |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
A.官营手工业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蚕丝 |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
直隶 |
14 132 |
82 527 |
43 537 |
山东 |
42 104 |
64 1126 |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
45 459 |
51 545 |
43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131 |
15 205 |
39 511 |
广东 |
— — |
72 1270 |
71 1959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声材”《礼记·曲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
A.工场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私营手工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