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 )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 | B.汉朝、唐朝 |
C.明朝、清朝 | 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 |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右图是一件中国古代的著名瓷器,据所学知识判断它可能属于
A.民间手工业品 |
B.史前手工艺品 |
C.官营手工业品 |
D.家庭手工业品 |
据考证,从唐代遗存下来的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唐代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 B.唐代官方印刷手工业部门发达 |
C.唐代私营印刷业开始兴起 | D.唐代不再抑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 B.铸造业兴盛 |
C.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D.居民重视风水 |
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棉布 |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中国却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一次纺出三根纱的高超技术,对这一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是( )
A.郦道元 | B.黄道婆 | C.哈格里夫斯 | D.汉文帝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宋钱康功《植杖闲谈》等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乌程由拳皆其下。吴越(907—978)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然所产少,至和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寝广,而纸户已不能胜矣。”据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温州地区至少在宋代以前已成为蠲纸产地 |
B.蠲纸因其质地优良,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现象 |
C.官府一度以免除赋役名义向百姓摊派供应蠲纸 |
D.宋朝政府曾大力鼓励产纸行业的商品化生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