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 D.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
下列有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
B.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C.都是以理性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
D.都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B.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
D.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
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 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
污染严重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③ |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那末他必定抱有某种目的,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膺上帝的召唤,要尽可能的利用这天赐良机。……他的圣训是:你必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英国国教的信奉者 | B.加尔文教派的教徒 |
C.路德教派的教徒 | D.明末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A.仁者爱人 | B.君主法治 | C.礼乐规范 | D.三省吾身 |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论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转型 |
C.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文明转型 |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的政权 |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
《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
B.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 |
C.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
D.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
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直接压榨成一枚便士,站在一旁的传教士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价格革命 | B.殖民掠夺 |
C.自然科学的发展 | D.现代主义文学 |
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
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 | 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 |
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 | 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