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其增长的世界背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工业革命的推动 |
C.明治维新的成功 | D.垄断组织的出现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③④ |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下列与之相关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③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④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A.②①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 D.①④②③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
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下列关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 |
B.1581年摆脱西班牙国王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
C.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
D.通过不断向老牌殖民国家发动战争,从他们手中攫取既得利益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主张礼法并施 | B.重视礼仪教化 |
C.强调严刑峻法 | D.提倡为政以德 |
某班学生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不要穿与你身份及地位不符的衣服。”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丙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根据天气冷热增减衣服。”丁生说:“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挺好吗?”他们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诸子百家某些学派的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 B.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
C.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 D.法家、墨家、道家、儒家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B.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C.赎罪券和《圣经》 | D.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主要是
A.诸子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 |
B.诸子为迎合统治者争霸需要 |
C.诸侯为了争霸战争求贤若渴 |
D.学术环境宽松并且学术下移 |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说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由此可知,性善论和性恶论
A.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 B.都主张人性是善的 |
C.为各国统治者采用 | D.仅为教化百姓向善 |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 B.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
C.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 | 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
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是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尊重 | 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
C.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 D.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