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 | B.西班牙 | C.荷兰 | D.英国 |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 B.表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
中国史学家马克垚认为:“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其中马丁•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
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
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 | 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 | 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会越来越多。”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和新中国“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 B.都主张无限制的思想自由 |
C.都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 | D.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 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 B.士可杀不可辱 |
C.士志于道 |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A.“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 |
B.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
C.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 |
D.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关于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生活在六朝时期,鲁国人 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③晚年对《诗》、《礼》、《书》、《易》、《论语》、《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新航路开辟后,先后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下列国家,排列正确的是
A.西班牙→荷兰→英国 | 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 |
C.葡萄牙→英国→荷兰 | 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 |
下列关于早期殖民侵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②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全面肯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