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老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墨家的是( )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范文澜) |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
下图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 B.庄子 | C.孔子 | D.孟子 |
一堂中学历史活动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 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
D.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
A.兼爱非攻 | B.以民为本 | C.以德治国 | D.公正至上 |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
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
C.殖民扩张为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
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 B.否定基督教 |
C.宣扬《圣经》精神 | D.否定教皇地位 |
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B.存天理,灭人欲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生活的衰败。与之观点相似的经济理论是( )
A.重商主义 | B.重农抑商 |
C.凯恩斯主义 | D.自由主义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