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引言出自先秦法家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D.“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法家 |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静无为 | B.兼爱非攻 |
C.仁政治国 | D.以德治民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 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专制主义分别是
A.墨家、儒家 | B.法家、道家 |
C.儒家、法家 | D.道家、儒家 |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 | B.学在官府 |
C.私学兴起 | D.百家争鸣 |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 B.道家、儒家、法家 |
C.墨家、法家、道家 | D.儒家、法家、墨家 |
学者刘宗迪说:“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先秦诸子主要是政治哲学,只是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各有不同而已,孔子、孟子也概莫能外。”当时“政治哲学”的共同点是( )
A.追求社会稳定 | B.反对剥削和压迫 |
C.主张实现国家统一 | D.建立君主专制 |
《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A.奉行“一边倒”方针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 D.支持不结盟运动 |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
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
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的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 B.人性本善说 |
C.先义后利说 | D.浩然之气说 |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 B.墨子“兼爱”思想 |
C.孟子的“性善说” | D.陆九渊“心学” 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