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
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 |
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 |
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 |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 |
《吕氏春秋· 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与此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人感应” | B.“制天命而用之” |
C.“天人和谐” | D.天与人“不相胜” |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儒法合一、外儒内法 |
B.儒家不再强调民本思想 |
C.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 |
D.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胜利 |
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
《墨子》 |
一同天下 |
《孟子》 |
(天下)定与一 |
《荀子》 |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
《韩非子》 |
一匡天下 |
A.周王朝统治区域 B.秦朝时期的中国一
C.约今整个中国区域 D.东西方世界
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其中“博爱”主张与下列哪一位人物的思想最为接近?
A.孔子 | B.苏格拉底 | C.墨子 | D.普罗塔戈拉 |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 B.孟子 | C.李斯 | D.苏格拉底 |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观点( )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B.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 |
C.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 | D.强调了宗族血缘关系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下列选项中与金种子酒的广告语“传以诚,可立人; 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核心理念一致的是
A.“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C.“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
就儒、道二家而言,其思想领域中无论是关于夏代部族联盟和商代方国联盟的历史记忆,还是对西周封建礼乐制度的美化或批判,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都是他们形成思想主张的历史资源。材料内容表明儒、道二家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 )
A.对夏代政治制度的批判与继承 |
B.对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
C.对贵族政治的简单重复与再生 |
D.先秦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和延续 |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