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C.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思潮 |
B.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
C.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
D.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反映
A.孟子反对君主制 | B.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 |
C.君主专制空前强 | D.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 B.道家 | C.儒家 | D.法家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 D.①②③④都正确 |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 )
A.法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