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巨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元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五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一陈被秀《(新青年) 
(1)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如何?(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五,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怎样看待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5)在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对于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传承的态度。
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孔子、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及其两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不同的思想特征,并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材料一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学派出现的政治前提。
材料二 
 
(2)材料二的三幅圣母像中,哪幅作品最有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文艺复兴时期出现此类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四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材料三、四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历经发展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2)据材料二分析“儒家学说取得非凡成功” 的原因。
材料三    东西方的思想碰撞

(3)两位思想家在关于“人”和“道德”方面各有何名言,他们都重视什么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神学世界观)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6分)
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4分)
材料三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被称为“士大夫”。近代,传统士大夫逐步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
材料三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三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
(2)伏尔泰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其目的是什么?
(3)海峡两岸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认为仁义礼乐产生的原因?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着与官学相对而言的私学,全部时间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材料二 南宋时期书院的复兴,理学士大夫承担着“讲道”、“传道”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书院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宋前期是理学书院的开创期,……这一时期书院规模较小,制度化的程度较低。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声势浩大,与北宋对立,形成了南宋的四大书院……它们全是理学门人所建。南宋后期是书院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教育模式被官方所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且一般由官员全权管理,反映了政府对于教育及思想舆论的控制。书院如同官学,千院一面,主要以讲授科举时文为主。真正坚持讲学,追求学术研究的反而是那些士人创立的私立书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试分析“稷下学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试分析南宋书院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 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 代社会的宣言书”?
(3)结合材料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作用。
(4)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哪一理论的提出?请简述其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