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某学派”是( )
A.道家 | B.儒家 |
C.法家 | D.墨家 |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 B.墨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A.省刑慎刑 | B.先礼后刑 |
C.废除刑法 | D.刑罚得当 |
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反映老子(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
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 D.强调无为而治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材料二 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并据材料一、三,指出孔子和唐太宗提出或实行其治国理念的根本目的。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唐太宗实行其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
A.注重以人为本 | B.重视人的前生未来 |
C.重视研究社会现实 | D.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这句话出自
A.《论语》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在此强调的是( )
A.君主必须要实行“仁政” | B.君主要做民众的道德楷模 |
C.君主必须要注意“民本” | D.君主要重视百姓整体力量 |
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 B.人之性恶 |
C.人性本善 | D.以人为本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