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 | B.学思结合 | C.因材施教 | D.温故知新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下列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是()
A.司南 | B.都江堰 | C.长城 | D.乐山大佛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重视 |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 B.忠恕之道 |
C.克己复礼 | D.中庸之道 |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中国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贵贱有序”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仁政爱民 | B.无为而治 | C.人文主义 | D.与时俱进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