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这表明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 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典,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人物的主张或行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有             (   )
①孟子的“民贵君轻”                           ②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
③墨子的选贤任能                              ④韩非子的“法不阿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两严形重疆之可以治国也”请你判断这句话出自 (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是                                   (   )

A.诸侯国之间以争夺周王室权力为目的的混战和兼并
B.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
C.民族大发展所激发出的思想意识
D.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3)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3分)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的“智慧”是(  )

A.“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制天命而用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学西渐,西学亦东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酥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著《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什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欧洲启蒙思想能够形成,而欧洲的先进思想在明清时期没有“生根结果”,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韩非子与孟德斯鸠思想比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对未的社会政治体制作出了设想,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B.集权与分权,两者观点相反,但都是当时进步的理论
C.两者都主张法治,都具有民主色彩
D.两者都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言论,符合法家思想的是

A.“虽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 “养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 “和为贵”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4分)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提示: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道德修养方面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